妈妈的爱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19 11:07:52
妈妈的爱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妈妈的爱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妈妈的爱教学反思1

这次全园公开课,我的命题教育活动是《动物妈妈的爱》,活动结束后,我对自己设计组织的活动进行了整理和深刻反思,现对本节活动进行剖析。

这是一节以科学和语言活动为重点的中班教育活动。在了解了活动的大主题背景和具体活动目标后,我把这节课的思路用爱的主线贯穿起来,意在通过活动让孩子了解爱、感受爱和体验爱。

一、课件的运用让幼儿视觉直观明了。

我在设计活动时,不太喜欢过于花哨、繁琐的设计,简洁明了,用简单的教具和语言引导就能启发孩子的思维是我追求的目标。而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知道必须要让孩子通过观察去了解的内容,因此,我选择了制作课件,让孩子借助对图片的直接观察理解动物妈妈对孩子爱的方式。在选择图片时我只精心挑选了1—2种最具代表性的照片让孩子观察,原因是太多的图片会扰乱孩子的思维,留有一定想象空间,更便于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另外,在图片类型上,我选择的是动物的实拍照片而非卡通漫画,虽然后者在情感表达上更有视觉冲击力但却不够真实,选择动物真实的照片能让孩子很容易区分人与动物的区别,能从动物的角度理解自然界的母爱。在出示图片后,个别有知识经验的孩子就能非常清晰、完整的表达出图片的意思,且经过观察和引导,其他孩子也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实践,在这节活动中运用课件展示图片至关重要。

二、音乐的陪衬增强幼儿情感效应。

在朗诵诗歌部分,为了渲染气氛我选择了一首背景音乐,它选自科教节目《人与自然》中讲述“动物的爱”部分的背景音乐。舒缓、温柔的乐曲让人为动物之间爱的情感为之动容,在活动中,我把它安排在我和孩子朗诵的部分,特别是我在示范朗诵时有意跟随音乐的旋律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更能让孩子感受爱的美好。在孩子朗诵时,我提示他们用温柔的声音朗读,而且我将诗歌内容有意设计成单行出示,让孩子能自然跟随音乐旋律进行朗诵,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孩子通过音乐的陪衬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动物的选择使幼儿理解不同方式的母爱。

要让孩子感受不同动物妈妈的爱,其实在动物种类中可选性非常大,而我只选择了三种动物,原因一是考虑一节活动的时长,另一方面是根据我的设计思路和理念,我选择的袋鼠、老虎、青蛙这三种动物的母爱能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方式即温柔的爱、严厉的爱和信任的爱。袋鼠妈妈把宝宝年幼的宝宝一直装在育儿袋,温柔地呵护孩子长大;老虎妈妈经常摔摔宝宝让宝宝从小学会坚强和勇敢,是一种严厉但更深刻的爱;青蛙妈妈虽然扔掉宝宝,但它的放手是让宝宝从小学会独立,体现出妈妈对宝宝成长中信任的爱。

活动后,在与孩子交流中,我问到:“如果让你们选择你愿意当谁的宝宝?”一部分孩子的选择是袋鼠妈妈,因为孩子更接受温柔的关注和爱抚。但也有孩子选择老虎,当我问到原因时,刘彦呈儒说:“因为老虎妈妈是让宝宝学会勇敢,我想当百兽之王!”孩子的回答没有让我吃惊而是感动,因为他深刻理解了这种爱的方式;基本没有孩子愿意选择青蛙妈妈,我想这跟我在活动中引导不足有关,如果能让孩子理解信任的爱就像妈妈让你自己吃饭哪怕吃的满身脏兮兮,妈妈也不会责怪你,这就是信任的爱的一种表现,可能孩子会更容易理解。

妈妈的爱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充满童稚、朴实无华、文质兼美的赞美妈妈的诗歌。为了把课文中所蕴涵的情感点化出来,打动学生的心弦,我让孩子预习课文时,观察妈妈的一天,然后在日记本里做记录,丰富孩子的切身体验。这堂课我特意邀请了几位家长妈妈到场听课,给予家长与孩子一次心灵的交流,达到情感的共鸣。

一上课,我首先让孩子们夸夸自己的妈妈,孩子们说起自己的妈妈可谓眉飞色舞:我妈妈做的菜很好吃,我妈妈很会织毛衣,我妈妈很会唱南音……孩子们已入情入境,我顺时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为理解课文主旨,突破难点做了辅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我让孩子在小组里交流预习成果,包括识字情况及对诗歌的初步理解。本文的生字较为简单,我只重点讲解“批、评”,其他的字让学生自主学习。接下来与孩子们一起走进诗歌,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五句重点语句,但让孩子用一句话概括一个事件,显然有点儿吃力。以致于在引导时花费些时间。

这首诗歌适合配乐朗读,在学生理解诗歌时,我引导他们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音乐创造的氛围加上切身感受到的母爱,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在指导学生创作诗歌时,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妈妈无私的爱。通过一些生活小细节,小事情,去发现妈妈的爱。孩子举例子并不难,但概括妈妈的爱是什么时却有难度,所以前面安排夸夸自己的妈妈时,也是为了降低难度,激发孩子说话的信心,为写话作好辅垫。

许多语文课文是表现人的情感的。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还是把“情”放在首位,以“情”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以达到人文精神熏陶的目标。我想自己今后要多贯彻这一教学理念,以期取得情感教育的好效果。

妈妈的爱教学反思3

《爸爸妈妈对我的爱》这篇习作是紧承口语交际《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而写的。在上这次作文课前,我们正好学了四篇有关父母爱自己子女的课文。在这期间,课文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利用课余开展一次活动:回忆、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许多学生下去后通过观察父母平时是怎样为自己操劳的,自己有什么感受。学生积累了许多感性材料,为习作提供了许多值得写的素材。

上课伊始,我用生动的语言勾起了学生父母对他们爱的涟渏,激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蠢蠢欲动,想把父母对自己爱的故事一吐为快。但此时我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再次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父母对自己疼爱的事例,其意图是让学生在组内互相启发,让学生获得多的习作材料。然后各组推选代表在班上汇报,汇报这一小组的集体成果,让全班学生获得更多的素材。

有了充足的写作素材,接下来面临的是如何来选择典型的事例如何来记述的问题。我采用六人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来探讨如何来写的问题。学生在交流,同时如何来写的方法也逐渐明晰。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指名一名代表汇报小组的成果。学生代表说出了许多表现父母关爱自己方法:有的说抓住父母关爱自己的语言;有的说要抓住父母疼爱自己的动作来表现;有的说要抓住父母的心理活动来表现;有的说要抓住父母的神态来表现;还有的说要抓住一些细微的但又典型的事例来写。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在不经意的交流中获得了如何来写好本次习作的表达方法。

自信心是小学生很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年级学生习作刚刚起步,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初学写作的过程中失败过,他们的确有一种望“文”生畏的心态。我在打开学生心里的这个“结”时做得不够,如果 ……此处隐藏7953个字……意课堂的完整性,会考虑很多方面,如果这是一节普通的语文课,我一定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领着学生进行仿写练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练笔,多写两个小节。

和学生一起声情并茂地背诵,和学生一起认认真真地写字,和学生一起写作,和学生一起感悟一起受到情感熏陶,师生在属于自己的课堂上共同学习和成长,我想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吧。这也是我所追求的语文课堂。

妈妈的爱教学反思13

音乐课《小乌鸦爱妈妈》唤起了学生心灵深处最真挚、最纯洁的爱。上这一课时,我首先从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如果你的妈妈病了,你会怎样做?”有的学生以自己平时的真实行动回答:“我帮妈妈倒水”、“我帮妈妈扫地”、“我喂妈妈吃药”,也有的孩子以间接经验或想象来回答:“我给妈妈做饭”、“我给妈妈洗衣服”……从他们的语言中,我知道妈妈是他们最爱的人,也是这节课中我教学的主线。

接着从学唱歌曲就开始带入情感,为了熟悉一下旋律,我请大家轻声用“ lu ”音随琴哼唱歌曲的旋律,这种轻声哼唱可以让学生的音唱得准一些,气息平稳些,还可以创设出这首歌曲“爱”的感觉。利用情感学习歌曲还可以及时更正错误,避免学生学习时枯燥无味。我是这样对孩子们说的:“你对妈妈的爱很深很长,所以这个地方的音唱的深情悠长,要唱 4 拍。”同时,我用手势辅助,将一字多音的“花”“鸦”等字,保持 4 拍。在这样启发引导下,学生学得很快,虽然不是一次成功的,但对渲染情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在以小组形式来表现歌曲时,孩子的眼睛里都是饱含着深情,动作轻而缓,符合歌曲中速、深情的要求。

在这节课中,正是抓住学生纯洁质朴的爱,抓住了学生的动情之处,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演唱歌曲达到情感共鸣,我认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是教材给了学生能够抒发情感的机会,给了学生创设情感的空间,丰富了音乐课堂,让过去只唱不感受,重技能轻情感的音乐课,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妈妈的爱教学反思14

《妈妈的爱》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以“妈妈”为主题的一首诗歌,以一个小朋友的口吻,选取生活中的小事例,表现了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认10个生字,学写10个生字,培养学生不借助拼音认字的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意识到自己生活在深深的母爱中,结合生活事例激发自己对妈妈的爱。重点难点为: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融入生活中细节中的妈妈的爱。

在学习第一课时时,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体现:

1、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氛围,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听录音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朗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促学生积极地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读中感悟妈妈的爱。

2、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提出问题:“诗中,小朋友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时,适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拿起笔,在诗中画出答案,接着读一读,并告诉学生,用笔画出答案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

3、生字教学较扎实,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使学生牢固掌握生字。如:小老师教读、检查员检查读、举字卡等形式,积极有效。

4、扩展问题:“妈妈的爱还会是什么?”当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动脑,说出了很多生动的答案,如:“妈妈的爱是一本书”、“妈妈的爱是遮凉的树”、“妈妈的爱是温暖的阳光”、“妈妈的爱是一团火”、“妈妈的爱是温暖的怀抱”、“妈妈的爱是厚厚的棉被”、“妈妈的爱是挡寒的围巾”、“妈妈的爱是唤我的声音”……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同时又与三八妇女节相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为昨天是妇女节,我适时地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为自己的妈妈庆祝节日的,学生纷纷举手,动情地说出了为妈妈做的事情:洗脚、做饭、买花、送贺卡……恰到好处地将“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的主题渗透进去。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开始提出“诗中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后,没有给学生以探究思考的空间。而应该问一问学生:为什么小作者把妈妈的爱比作清凉的风?让学生说一说,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先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语言读,再用自己的话,结合生活中妈妈对自己的爱来谈一谈,最后再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这样,不仅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而且有的放矢地培养了朗读能力。再如:老师要更具亲切感,语气要更柔一些,注意体态、表情,做到真正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另外,由于时间紧张,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我没有尽可能地把识字的主动权放手给学生,这有待于今后注意,加强对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这节课给我最重要的启示是:一堂课的教学结构安排如何至关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安排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结构。

妈妈的爱教学反思15

今天听了二年四班倪老师执教的一节语文课《妈 妈的爱》,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初读课文,学生学习生字,掌握字音,了解字义,把课文读通顺。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老师能依据课标,从孩子对妈 妈的爱体验出发,遵循“情境和朗读”这一语文教学规律,设计了以人为本体验真情的教学策略,设计了真唱激情---整体感知---随文识字等教学流程。教师的引课通过真唱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渲染了课堂的氛围,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紧张状态之中,符合低段学生特点。在这样的氛围里,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有感情的范读课文,再一次烘托气氛,更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课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就很想马上深入到课文中去,所以教师设计了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再次感受一下,妈 妈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在我们的成长中离不开父母的爱,我们在父母的爱护关心下一天天长大。接下来老师让三名学生感情读课文,用她们的读熏陶学生,以读悟情。学生读的非常好,特别是吴睿,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安排了学生对朗读同学的评价,这个过程合理,因为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在别人读的时候自己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再是可以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中来。

低段的识字方式很多,倪老师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使学生即学会了字音、了解字义、也掌握了在文中的意义,并且,在教学中对于重点字笔画和字音的处理,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都落实的非常好。

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在以下几点要引起注意:

1、 在老师引入新课范读课文之后,应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说说听了课文之后,你们想说点什么吗?这样会对孩子的学习进行铺垫,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2、 识字后,教师应该让学生再次整体读课文—自由抒情,深深体会妈 妈的爱是伟大的,达到升华颂情。

3、 学生的回答不要局限个别学生,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

4、 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使用一点通,应该及时制止。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想法,不对之处,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妈妈的爱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