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观后感4篇

时间:2024-09-05 20:15:16
寄生虫观后感4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寄生虫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寄生虫观后感1

在刚刚结束的美国奥斯卡颁奖礼上连夺4项大奖的韩国电影《寄生虫》,把穷苦阶层刻画得窘态、凶相双双毕露。身为穷人,我看得脊背发凉,眼前发黑,心里直哆嗦。

但奇怪的是我并没有深深自省、自责。因为作为穷人最多的边疆云南的一介草民,即便再怎么穷,一直以来我并没有像电影中的几个小人物那样,为穷不择手段,为穷丧失理智,最终为穷穷凶极恶直至人性泯灭。

然而转念一想,我们每天收到的新闻和身边的案例表明,穷人基本上是城市犯罪的主力军。从这个角度来讲,只能说明并非所有的穷人都跟我一样老老实实本本分分,那种穷人的窘和恶,是在现实中确确实实不分地域、国籍存在的,是你想赖也赖不掉的。

那为什么大多数中国观众不认同《寄生虫》里的穷人形象?我想问题就出在:韩国编剧把穷人的窘和恶放大化了,同时却把富人的良和善理想化了。中国是一个仇富心理普遍严重的国度,《寄生虫》这样一来,等于是在逆道而行,让中国穷人的心里添堵了,自然也就对逆行者产生意见了。

中国观众不认同《寄生虫》里穷人形象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这部影片影射的穷人其实是生活在城市底层的穷人,而在中国,大部分穷人来自于农村,他们穷归穷,但是有根,有归依之所,有政府扶贫政策,所以穷的状态一致,心理上却绝对不一致。前者的穷致人空虚甚至会产生恐惧、产生被社会遗弃的幻觉、产生报复心理;后者的穷最多只会致人唉声叹气,或怨天怨地怨财神,或多骂几声娘而已。

综上所述,韩国电影《寄生虫》入木三分所刻画的穷人,充其量只是在试图表现穷苦阶层的极端个案,只可惜这种个案缺乏普遍性,缺乏严谨性,几乎不构成反映社会现实的基本条件。所以美国奥斯卡奖把几项大奖都授予《寄生虫》,不是因为电影太优秀,而是因为美国富人相对较多,他们的`“仇穷”心理刚好与电影中所表达的某些东西相契合。也许,真的就是这么简单。

寄生虫观后感2

这部评分9.0的电影果然是不走寻常路,整部电影剧情离奇,人物刻画深入,甚至连每一个细节都极其注意,最后的结局更是让人叫好,果然是一部高质量电影。

但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是他剧情背后的象征意义,一家人依靠“精湛”的表演技能,混进了一家高收入家庭,当上了寄生虫的生活,尽管手段很卑鄙,带着欺骗,带着狡诈,但整体来说“表演”的很让富人家庭沉浸其中。直到另一个“寄生”家庭的出现,让整部电影进入了黑暗而离奇的情节之中,最终的恶性杀人事件,直到最后靠着摩斯密码隐蔽交流的剧情,都让人感觉到窒息。

相信韩国人看这部电影非常有感觉,因为据说韩国目前现在的社会状态就是两极分化极其严重,而且阶级性让人瞠目。电影中富人家庭的男主人讨厌穷人身上味道的细节描写让寄生家庭的男人迸发出撕心裂肺的疯狂。尤其是在富人家庭沉浸在雨后天晴,美好生活之中,寄生家庭的自己的家却已经被大雨淹没,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来,仿佛穷人家庭只能在见不到阳光、窗口被人撒尿的地下室生活,即使寄生生活也是藏在没有人知道的地下暗室之中。

这难道不是社会的一种象征意义么?不愧说韩国是一个人性非常惨烈的社会,社会处于长期的两极分化,矛盾一触即发,当寄生虫的尊严被一次次打破以后,血腥的反抗就成为一种必然。

而我们不都是这种寄生虫么?我们寄生于我们的社会,寄生于某个公司,甚至寄生于某个家人身上,我们看似光鲜美丽,甚至有一种高大上的生活尊严,但如果寄生状态崩塌,或者自己寄生的状态被践踏,甚至被侮辱,即使你觉得你的寄主是一个好人,那也要面临着你对这个不公平社会的反抗,而这种反抗可能是无声的,可能是一触即发的,甚至是“正能量”般的“出人头地”,就像最终电影中儿子的“伟大”计划。

如果一个社会,底层人士没有通畅的上升渠道,或者上升渠道极其狭窄,“寄生虫”就会越来越多,甚至会有一天反而彻底毁灭寄主。

寄生虫观后感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流不仁,以下层为异类。人类进化万年,最终小部分进化成了上帝,大部分退化成了只求生存的寄生虫。”

前几个星期,我在家里看一场电影——《寄生虫》,这是韩国历史上第一次获得戛纳金棕榈奖。迄今为止,我认为那是一场我最难忘的电影。

影片中一再出现蟑螂的形象,草蛇灰线,一个事物出现的多了自然人们就会有所联想。主角一家四口蜗居在大城市昏暗混乱的半地下室角落里,主角有钱的大学朋友把自己的家教工作让给了主角。请家教的是韩国顶层社会中的佼佼者,一家四口和一个女管家生活在一栋庭院面积大过建筑本身的豪华别墅里。主角顺利接手家教工作,并且和自己一家四个人用尽手段骗到雇主家四个工作机会。在这一过程中,主角一家发现女管家竟然也同处底层,并在雇主家阴暗的地下室中和女管家因利益争抢导致多个角色死伤,最终波及雇主丈夫。

影片中一再提到,朴社长(雇主)总是觉得金基泽(司机)身上有奇怪的味道,类似葡萄干放太久后发出的味道。金基泽刚开始听到朴社长他们说自己及家人身上有味道时,他还以为是自己及家人身体有什么不好闻的气味。但是后来他终于明白,那不是身体发出的味道,那是身份地位发出的味道,贫穷的味道。他意识到朴社长客气表面之下的阶级优越感和极端蔑视后,内心怒不可遏,在混乱中愤怒地刺死了朴社长。欢快喜剧终以血腥悲剧收场。

这部电影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分裂,展示了底层的生存状态和富人阶层对于“穷人味道”的鄙视,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寄生虫观后感4

在看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其实是一步步被带入进去的,因为前面一部分的家教经历和我的家教经历有点儿相似,一样是一个贫民窟家的孩子进入到那栋楼的最高层。所以有些感触。

后面有一位聊的来的网友知道我在看这部电影,他发出来这样的感叹: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但是其实后面,我不知道为什么,对那位可怜之人恨不起来。一个人要被愤怒或者其他的情绪激活,首先必须是共鸣,比如愤怒,他会让我感觉到愤怒嘛?如果单单从他诬陷别人抢了人家的工作害他没有饭吃,或者是杀了那个养活了她们一堆人的生命的朴社长,我有点儿恨不起来,只会觉得有点儿心疼,他为什么会抢人家的工作,因为贫穷,他为什么杀社长?因为阶级。

他们一家人本性坏嘛?其实并不坏,他们一家人“入驻”了富裕之家后,原本并没有干啥伤天害理的事情,当他们得知了原本锁在半个地下室后的男人其实是原女仆的欠了债的丈夫,她们起初并没有杀害之心,只想要自保,稳住目前想要的生活,并且在后来的宴会上,那位女人还想把自己做好的蛋糕给他们送过去,充充饥。

真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阶级。原电影这样的画面,那位社长,捏住鼻子准备拿走车钥匙,这反而激化了另一位男人的自尊,他无法忍受阶级给他们所带来的痛苦与奢望,所以他被激怒了,所以他选择了杀戮。而原电影中一直强调的气味,那是富人对贫穷的敏锐,是贫富差距的隔阂,也正是阶级的化身。

阶级是这个世界上最难跨越的,却又是最永恒的,想起关雎尔的一句话:人生来是平等的,但是社会是有阶级的,一个人,得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无视这些阶级。

《寄生虫观后感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